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心区的“生态保育核”                           ■记者 董一鸣/摄

        11月15日10时,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心区的“生态保育核”上空,一只疑似红隼的猛禽正在空中与其他鸟类争夺“制空权”。这一幕从去年开始便频频出现在公园核心区里,猛禽的出现正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打造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成果。和猛禽一起被市民拍到的还有黑翅鸢、长耳鸮等原本在城市副中心很少见的鸟类。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基于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功能整体优化更新的背景下,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整体更新,主要为城市副中心人民建设的市民活力中心,并且在生态、文化、活力的提高下,以大尺度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载体,形成区域热点,与城市副中心协同更新、协同发展。

        作为项目设计总协调单位的北京城建园林集团所属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2018年6月便参与到项目的方案征集工作中。“虽然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经建成两年,但是到2021年底我们的生态‘重塑’工作才算基本完成。”该项目总体协调设计师王晨介绍。

        所谓“重塑”是指人造环境适应并过渡到自然状态的周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核心区这片占地78公顷的名为“生态保育核”的区域。

        由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原为化工厂所在地,有多年废弃的工业设施,需要进行一定的生态修复措施,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公园的完整性,又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修复场地。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经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研究,并由专业机构进行现场勘察和检测,决定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内,打造一片最接近自然状态的原生区域。“这样可以对原区域内的土层做到近乎零扰动,再在其周围打造人造园林景观,通过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实现对环境的自然改造。”王晨说。

        走进“生态保育核”,高度达到成年人膝盖的荒草将整个区域覆盖,原厂区的树木被全部保留的同时,根据景观需要新栽植了部分树木,行走在其间感觉进入了一片与世隔绝的静谧之所。

        这种如同“留白”的理念让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增添了诸多原生态的味道。同时,为了给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以最佳的生活环境,“本杰士堆”被应用到环境改良中。王晨说:“我们将石头或者粗大的树枝堆在一起,通过在其孔隙中填充树叶和枯草后喷水,形成一个半封闭的自然发酵环境,滋养微生物。随着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昆虫就会被吸引而来,进而带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也来到这里,形成一个小型的生物多样性循环单元。”

        除了生态修复以外,设计团队充分利用了原有建筑。在区域内,两个直径约10米的混凝土圆形池子便是原东方化工厂冷却塔的基础。“设计团队将基础部分进行保留,作为动物的饮水池,实现人类活动遗迹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王晨说。

        除了“生态保育核”的设计外,整个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同时,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景观和运河故道的设计,打造了具备文化与休闲的别样景致。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部设置了诸多下凹绿地,通过植草沟相连,最终汇入东南侧的湖区和西部的运河故道。所有的排水系统全部用植被覆盖,打造了一个“看不见的海绵公园”。 同时,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为展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具体特征,在园路两侧开辟了24个“林窗”,每个“林窗”选择一种特色植物(节气树)作为基调树种,并种植能够体现当季气候的乔灌草,体现季相变化。同时,将七十二物候以设置景观小品、文化标识、节气活动等方式,来传播先民的智慧,宣传传统文化的内涵。活力元素主题聚焦人文设施,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由原东亚铝业厂房保留建筑组群,以“红砖记忆”为设计主题,最大化尊重与保留老厂房原有风貌特征的同时,打造成近2000平方米的体育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周边市民。

        经过两年的运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重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原本罕见的生物在这里频频出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中的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