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海淀公园北侧,一座造型酷似飞行器的森林会议中心正拔地而起。站在基坑边,可以看到地下结构施工作业面上有千余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两台红色的泵车将刚运送来的混凝土灌入作业区域。抬头仰望,几台塔吊旋转塔臂将一节节钢结构吊运至地下。
“我们施工的是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项目,从2022年8月进场开始计算,预计到2023年8月底,工程将实现竣工交付。”北京建工四建公司项目总工程师张帅说。
项目绿化面积近5万平方米
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位于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与中关村科学城交会处。作为一座集“科技、人文、绿色”于一身的建筑,由主会场、宴会厅、多功能厅及前厅三部分组成,建筑整体呈现圆润的飞行器造型,建筑高度虽然只有12米,但建筑面积达到了6.5万平方米,特别是项目绿化面积更是达到了近5万平方米。
“整个项目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相得益彰,建筑自然地卧在绿色景观之中,绿化从地面自北向南自然过渡到建筑屋面,完美诠释了‘森林中的会议中心’理念。”张帅说。该项目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未来将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心中的“科技圣殿”和首都市民眼中的“科技会客厅”,成为中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项目仅屋面绿化面积就达到1.4万平方米,建筑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同建筑周边的绿化实现无缝衔接,与项目南侧的海淀公园相连,形成区域内的绿色通廊。建筑的绿色理念从地面延续至屋面,再流入下沉庭院。项目南侧的水系与下沉庭院通过瀑布相连,形成一幅山水画卷缓缓展开般的景致,体现景观与建筑的自然融合。此外,建筑内部设置地源热泵系统,确保整体建筑的能源供给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绿色建筑带来的是造型多变的特点,施工团队使用放线打印机器人、钢结构焊接机器人、三维放线机器人等科技设备,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的智慧管理平台,也对进度、技术、质量、安全、劳务、材料等做到了协同管理,减少大量人员和材料投入,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智慧化水平。
多措并举攻克地下施工难题
作为项目的施工单位,北京建工四建公司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地下施工困难。
土方开挖是工程建设第一个工序,但在这个项目土方开挖的同时,拆除原址存留的超市地下约1.1万平方米的混凝土结构成了最大的难题。“由于该区域地下水丰富,我们在拆除原有地下结构的同时,势必要防止地下水管涌。”张帅说。为此,项目部在原有地下结构周圈,向地下预先打入地下连续墙,筑起屏障来阻隔地下水后,再进行原有结构拆除,确保基础施工安全。
另外,项目距离地铁16号线最近处约30米,这个距离踩在安全距离红线指标上。为确保施工对地铁的零扰动,项目部更改施工方案,将原本破坏性拆除的方式,改为液压设备进行剪切的静态拆除方案,保证地铁运营和施工互不影响。
由于该项目钢结构用量约7000吨,承载这一重量带来的是地下基础桩在设计方案中达到了2600余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项目部与设计师沟通优化方案,在减少约300根桩的同时将施工工艺改为长螺旋模式,“这种方式就是向地下旋挖出一个坑再植入桩。基于我们对地层条件的分析,将常规的旋喷工艺改为长螺旋工艺,这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效率近50%。”张帅说。
此外,面对地下结构支撑起地面大重量钢结构,基础采用工字钢作为骨架的混凝土劲性钢柱与地下18米跨度的预应力工艺进行结合,由于需要在仅有的立柱上植入更多钢筋保证结构强度,梁柱节点部位的钢筋和钢板密度极大,甚至伸入一只手掌都异常艰难。
项目建设实现近零延时
由于该项目的造型圆润多变,多曲面异型钢结构、近50米大跨度、变换截面尺寸等钢结构施工成为团队1月面临的难题。为此,项目部通过三维bim技术对工程的所有钢结构进行深化设计,将每一段钢结构的尺寸、角度、位置数据都进行完善,同时,选择国内顶级钢结构厂家,采用数控机床进行精密加工,确保每一段钢构件的误差在毫米级。
张帅说:“7000吨钢结构中,高强度钢材的用量就达到2500吨,这种材料也在鸟巢体育场建设时被大量使用,从选材到加工都是难度极大。为此,我们提前确定钢结构加工和施工方案,确保钢结构从生产、运输、吊装、检验等全过程都实现信息化,保障钢构件到场就能吊装就位,实现项目建设近零延时。”
进入今年3月,项目部的屋面幕墙体系施工和机电管线安装及装饰装修也将同步展开。由于屋面的造型和森林会议中心的定位,种植屋面、铝板幕墙、玻璃幕墙、膜结构一应俱全,其中,最大的难题便是种植屋面与铝板幕墙的衔接处。“由于屋面被设计成弧度,导致屋顶绿化遇到降雨势必水流向两侧流动,在技术方案中,我们设置了导流槽,但目前对于铝板幕墙与导流槽之间的连接以及防水材料的应用方案还在深化中。我们初步计划采用多种防水材料组合的方式对拼缝处和连接重点区域进行施工,确保屋面整体防水体系安全。”张帅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