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中心为海淀区学院路加装投光灯 ■企业/供图
“您好!我是照明中心的工作人员,您通过12345平台反映的问题处理完了,请问您对整体效果还满意吗?”城市照明监控指挥大厅内,客服人员正在进行回访。从城市干道到背街胡同,每当华灯初上,北京城区大大小小的角落,每一盏路灯都牵动着被誉为“首都掌灯人”——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心弦。
自2019年以来,照明中心深入落实“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精神,以市民诉求为“哨”,以接诉即办为“绣花针”,以党建引领、完善机制、细化流程、主动治理等工作举措为“线”,深化城市照明接诉即办和主动治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照明诉求,以实际行动践行“首都掌灯人”的使命和责任。
党建引领 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2022年4月28日,照明中心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社区,义务为这里安装路灯,解决居民出行难题。红庙小区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自管老旧小区,照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照明中心共产党员服务队接到居民求助后,多次到现场对电源点、线路架设方向、立杆位置以及装灯角度进行仔细勘查,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最终为红庙小区义务安装路灯3盏,照亮百姓出行路。
照明中心依托接诉即办专班,以党建引领推动路灯问题治理创新,坚持把为民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党组织工作的“试金石”。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深化“党建 接诉即办”工程。通过“日调度、周分析、月管控”机制,每日实时掌握诉求办理进度,每周加强问题分析和政策研判,制定“路灯每月一题”共计17项,集中攻坚,有效推进问题治理。
2022年,照明中心受理12345群众诉求的市民满意率提升至99.65%。
用心用力用情 解决市民身边事
2022年10月,照明中心接到市民反映,天宁寺桥下辅路灯光昏暗,过往行人车辆多有不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勘查。
“天宁寺桥下没有路灯电源设备,传统的桥下装灯方式需破路取电,手续办理周期长,难以短时间内解决这个昏暗问题……”在接诉即办周调度会上,照明中心发展建设部主任王一正介绍天宁寺桥区的照明情况。
为及时解决市民出行难题,照明中心研究利用道路现况基础,打破常规,制定出加装投光灯的实施方案,将附近两基7米灯杆的光源由150瓦增加到250瓦,并加装了2盏250瓦投光灯。同时,修剪遮光树枝,调整光源角度照向天宁寺桥区,照度达到标准。短短2天,就解决了天宁寺桥区的照明问题。
照明中心在完善制度流程上“用心服务”,编制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工单处置、考核管理等要求,确保接诉即办工作有据可依。在外部沟通协调上“用力服务”,照明中心针对路灯权属、职责划分等问题,多次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按要求梳理管辖在运设备所属道路名称,动态完善派单建议和知识库,促进精准派单。打破传统审批流程,实现快速解决市民诉求。在攻坚克难解决群众诉求上“用情服务”,照明中心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攻坚克难、创新模式,研究新技术应用,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主动作为 增强市民幸福感
照明中心进一步探索主动治理,从市民日常反映的问题中,梳理市民诉求,选取共性难点难题,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我们的工作集中到主动治理上,通过主动作为,提升服务群众美好生活的能力和水平。”照明中心监控中心支部书记王旭介绍。
照明中心全力推进首都核心区路灯架空线入地工程实施。同时,配合市区管委积极开展无灯路补建工作,从2020年至今,完成增装路灯任务88项。针对有灯不亮问题,照明中心积极开展设备普查及全链条设备维护。同时,打破原有运维模式,建立差异化运维体系,深化“热线 网格”管理模式,根据道路属性划分等级,甄别报修高频位置和区域,通过提级增加巡查频次,提升故障主动修复率。
照明中心突破技术限制,通过更换大功率光源、加装支臂、降低灯具高度、研究应用新型轻质灯具等方式,解决灯光昏暗难题。仅2021年,照明中心就集中攻坚解决了灯光昏暗道路134条,涉及灯杆3987基。同时,照明中心制定形成新开关灯时间表,推广至全市应用。
照明中心探索建立“时控 光控”的最佳开关灯模式,2022年,执行人性化开关灯315次,实现了城六区市属路灯的智能化启闭控制。结合监控和资产系统,开展24小时设备运行精细化监测,从设备源头把控,提升了照明设备运行可靠性。
“未来,照明中心将持之以恒落实好接诉即办工作部署,不断满足群众照明需求,提高照明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首都路更明、灯更亮、城更美。”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