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天岳恒公司工作人员布置主题文化墙 ■记者 董一鸣/摄
小楼门映射大社会,小楼门体现大文明。在位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前门西大街8号楼,由首开集团天岳恒公司联合大栅栏街道、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共同打造的“立体化党建四合院”,以“党建文化”和“邻里和睦互助”为主题的文化墙,给楼里的居民增添了回家的幸福感。
前门西大街8号楼建成于1979年,共有11层楼,每层6户,是大栅栏地区为数不多的几栋居民楼之一。如今经过改造后,很难将眼前充满文化气息的“艺术楼门”和楼龄40余年的老旧楼房联系到一起。“从前这个楼可不是这样的,因为楼道是开放空间,大家会把不用的杂物堆到楼梯间,本来狭小的公共空间看着特别拥挤。”生活在此30余年的楼门长张萃明说。单元楼道是居民每天出门、回家的必经之路,也是邻里之间生活和情感交流的空间,楼道的脏乱问题让楼里的住户们意见频出,更是让邻里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灰。
如何把楼道营造出平房四合院般亲如一家的温暖氛围?如何让老旧小区发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与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部召开圆桌会议,与居民代表多次协商探讨改造相关事宜,最终确定了打造“党建立体四合院”的方案。
在改造过程中,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部对楼内的楼体扶手、门窗重新刷漆,对墙体重新粉刷,对楼道内小广告进行全面的清理并全面检修更换楼道内照明灯。“之所以能称为‘立体四合院’,是因为从横向来看,每一楼层可视为一座四合院,6户居民守望相助、和谐共处;而从纵向来看,11座四合院通过电梯、楼梯彼此连接。”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经理吕芦介绍,组建“立体化党建四合院”,这一尝试不仅仅有利于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也强化了居民共同参与楼门治理的参与度。
针对如何带动居民参与其中问题,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与社区党委先从自身做起,引领居民转变意识。“社区、物业通过20余名党员干部带头在楼门院开展志愿服务,同时对楼内群众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入到楼门建设中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化党建四合院’楼门文化。”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晨茜告诉记者,在这种文化的耳濡目染下,邻里间打招呼多了,互帮互助多了,感情更融洽了。楼里的卫生不用再担心没有人管,邻居们也都自觉地维护和治理着“四合院”公共空间,楼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走进居民生活中,让整个楼道“活”了起来。
走进前门西大街8号楼,楼道和候梯区宽敞明亮,灰色墙围和白色墙壁相映显得明亮开阔,每一层的楼道、楼梯间和电梯间入口处都装扮着不同主题的文化墙,有记录大栅栏时代变迁、发展变化的主题摄影展,有居民手工制作的体现党建文化的艺术剪纸,还有酣畅浑厚的书法作品展和充满童趣创意的儿童画展,在四周绿植的映衬下,艺术气息格外浓厚。“和以前相比,现在真不一样了,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多管闲事,但是现在大家都抢着干。单说这美化环境的绿植,邻居们有的为绿植定期清洁,有的专门浇水。”张萃明说,“立体四合院”打破了邻里之间的隔阂,但又比老旧四合院的环境好太多。
吕芦介绍,“立体化党建四合院”是大栅栏街道聚焦居民诉求和打造和谐邻里关系的有效治理方法。按照“一个楼门一个特色”的原则,去年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再次携手首开天岳恒公司,在和平门外东街5号楼院共同打造了第二栋“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党建四合院”的落成标志着老旧小区管理新模式“上线”后的瞩目成果,用实际行动赢得居民的认可与信任,构建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助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联动“共生”破解老旧小区治理“痛点”。
张晨茜表示,5号楼“立体化党建四合院”的落成,是对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成果的检验,社区党委聚焦“党建共抓引领力、多方共建凝聚力、全民共治内生力、文化共享创新力、服务提质保障力”提升,重点在居民居住体验感和幸福感上下功夫,营造出如“四合院”般的和睦氛围。
首开天岳恒公司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将一如既往地践行国有企业责任,充分发挥大栅栏街道“立体化党建四合院”作用,联合街道、社区,进一步深化党建工作联动、联建,共同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方法、新路径,推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