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科技园二期工程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记者 刘偶/摄
“目前我们地下部分主体结构已完工,下一步将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北京建工集团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工程项目总工张世功表示。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由建工集团承建的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工程l24地块全面冲出正负零。该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22年12月全面竣工。
提前筹划争分夺秒赶工期
东升科技园二期工程位于海淀区东升镇西小口村,项目由l20、l24两个地块组成,总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科研办公楼、国际化五星酒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商业服务、教育、医疗、餐饮等设施。l24地块项目经理毛振海告诉记者,此次冲出正负零的l24地块,总建设面积达44万平方米,是整个东升科技园二期工程中最大建设部分。
倒排工期、分段交叉作业施工、成立质检专班、引入智能建造系统……为确保超大体量工程项目按时完工,毛振海在策划阶段就提前带领团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技术工艺创新、质量安全提升等举措。
在土方施工阶段,项目团队采用适合大型基坑条件的“中心岛”开挖方式,与土方分包单位制定最佳行车路线,高峰时期有50余辆车、10余台挖掘机同时运转进行土方开挖。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项目基坑最深处达22米,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仅开挖到地下6米处就不断有地下水往上冒,为保证边坡安全,项目部采用边挖掘边同步进行边坡喷锚支护作业,同时引进深基坑边坡监测技术对支护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当时我们正值冬季施工,普通锚杆注浆料已无法满足北京冬季的低温天气,为此我们特别从参数性能、经济、质量、工艺、进度等方面重新进行研究比对,最终选用高强早强型注浆料,由此让支护结构比计划提前15天完成。”毛振海说道。
100天完成一年施工量
“我们仅用100天,就完成了常规建设项目1年的施工量。”张世功说,自今年5月份项目进行地下主体结构施工以来,项目部陆续经历疫情反复、汛期、工期紧、材料涨价等多个挑战。为能如期全面冲出正负零,项目部所有人员全部停休,进入24小时不间断施工状态,一场人与时间的较量拉开帷幕。
“地下结构施工期间,我们最多时现场有3000人同时作业。”项目生产经理付艳坤介绍。l24地块地下共有4层,每层建设面积约4万平方米,按常规施工法,所有脚手架、模板等周转材料仅需按施工面积1.5倍进行备料。但在l24地块施工现场,项目团队足足按其3.5倍进行准备。“我们施工时间正值汛期,运输道路各种不确定性特别多,为防止因周转材料不到位而耽误工期,我们都超额进行备料,仅此一项就比常规工程多花费500余万元。”毛振海说。
在地下二层结构施工时,该地块内有441根钢骨柱需要预埋安装。面对场地狭小和钢材价格上涨的困难,项目团队会同钢结构厂家技术人员,根据设计要求和塔吊使用周期对钢柱进行了深化设计,尽量减少钢柱分段,缩短生产周期。从5月2日图纸确认完开始加工,第一批钢柱进场仅用时20多天,为后续结构施工赢得了时间。
针对地下室框架结构独立柱数量较多、层高不一致的特点,项目团队还结合工程总体进度、各劳务施工区域流水段划分,选用了周转快、无穿墙孔的定型木模板,在保证混凝土浇筑观感的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
引入“黑科技”高质量建造
为更好让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了解改工程的结构形式、重点难点及特殊部位构件,项目团队配置3d打印设备,历时一个月时间,绘制构件图纸100余张,将l24地块各重点、难点及特殊部位构件转化为精确度极高的三维实体模型,实现重点部位“可视化”交底。
“l24地块基槽开挖面积为5.4万平方米,但槽底标高多达20个。”l24地块项目技术负责人焦涛涛介绍。为保证施工进度及清槽质量,项目团队绘制了30余份基槽开挖放样图纸,同时配合三维实体模型,按标高划分区域,由测量、技术、质量、生产及劳务管理人员组成的专项管理小组分区负责基槽开挖放坡组织施工。针对放坡不同部位坡度,项目团队自制了测量45度、60度的测量工具,不仅使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还将计划工期提前了10天。
在基础筏板施工期间,基础筏板厚度均在1-1.7米,为确保一次性成功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项目团队成立质量攻关小组,与混凝土供应商共同攻坚温度及收缩裂缝控制。“当时我们攻关小组开展了多组试配,在试验区进行不同强度抗压及抗渗试验,同时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智能化测温技术,设专人实时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差,确保养护工作顺利进行。”焦涛涛说。
项目部还同步应用智慧化工地管理平台,对工程应用“可视化装备辅助质量管理”“手机app对工程质量实施信息化管理”“bim技术开展工程质量管理”等智慧提质信息化管理手段,确保工程高效施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