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中)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他十几年如一日扎根施工一线,辗转京新高速公路上地斜拉桥、南水北调东干渠、京台高速公路、延崇高速公路等多项重点工程;他从现场测量员、技术主管、工程部长、总工程师一路成长为副经理,多个岗位的锻炼,练就了一身对内组织、对外协调的“硬功夫”,成为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多面手”。他就是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六局北京公司g228项目部副经理李硕。
内功扎实的“行家里手”
“方案是施工的基础,技术工作就像是建设者的内功,只有练好内功才能百战不殆。”在长期的技术管理工作中,李硕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内功。无论识图画图、技术方案编写,还是课题工法研究,他都是项目部公认的“行家里手”。
京台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第六合同段为中继间顶进框架桥下穿京沪高铁和京沪普铁,这在当时北京铁路局管辖的范围内尚属首次,如何控制高铁桥墩差异性沉降,确保桥体顺利顶进,成为了摆在李硕面前最大的挑战。面对从未遇到的技术难题,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李硕及其团队争分夺秒,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通过布置多个监测点,24小时不间断记录沉降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开挖出土存运压重的方式,对框架涵进行配重。施工过程中,李硕及其团队严格观测并控制顶进的挖土方量,保证了高铁差异沉降数据不超限,公路桥涵成功下穿高速铁路。
以此次突破技术瓶颈为契机,李硕积极参与工程课题研究和工法总结,将实际经验转化为成果。《框架桥中继间法下穿高速铁路施工工法》等成果先后荣获“2017年度公路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2017年度公路工程工法”“2018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千锤百炼的“实干派”
有了扎实的技术作为支撑,李硕在对外协调沟通和组织安排施工方面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工程建设中,上下联动、协调沟通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对工程技术了如指掌,更要有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百折不挠的恒心和耐心。为了协调工作,从沧州往返太原这段路,李硕每个月都要走上几次,有时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
国道g228沧州段工程三标段是滨海公路的关键性、控制性标段,全长6.47公里,跨越3条重载电气化铁路、2条高速公路、2条排沥河道、1条在建城际铁路、1条国道和1条一级公路,环境十分复杂,对外协调工作繁杂艰巨。特别是沿海高速公路危化品车流量大且行车速度快,要进行上跨吊装钢箱梁及交通导改施工难度巨大。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李硕带着技术团队不断调整钢箱梁制运架及交通导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会10余次,签订各项安全监护、配合协议10余份,同时,积极协调各方主管单位,历经数月艰辛,近10次的洽谈与修改,终于拿到了上跨沿海高速施工许可证明。
从架设第一片钢箱梁开始,在水汽弥漫、海风呼啸的沿海高速旁,每日凌晨3点,李硕就来到施工现场,举着手电筒查看各导改分流点及架梁设施准备情况。李硕说:“只有每天来这里提前检查一遍,才能够安心。”在钢箱梁架设过程中,李硕一边协调相关单位,一边组织80余名施工人员配合封路导改及借道行驶,还要时刻盯控现场架梁安全。在李硕的科学调配下,项目部将120分钟的封控施工时间压缩到70分钟,平稳高效地完成8次封控,顺利完成了上跨沿海高速特大桥钢箱梁全部施工任务。
内外兼修的“金算盘”
“平常时间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这是领导和同事们对李硕的评价。当问起李硕有什么工作方法时,他总结了“四勤”原则:勤于巡查现场,确保实地了解工程情况;勤于查阅图纸和规范,细致复核以避免差错;勤于研究思考,不断探索更好的施工方法;勤于学习看齐,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在李硕一路向“勤”的建设征途中,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一座座工程拔地而起。风劲帆悬,再启新程,李硕将用他无限的激情一往无前、筑梦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