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内部                                           ■企业/供图

        这里是音乐剧大师韦伯著作的歌剧之王《歌剧魅影》首次登陆北京的演出场地,在这里,你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世界音乐剧经典剧目;这里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北京天桥,也是国内先进、北京唯一的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它由中建二局三公司施工建造,被誉为“北京的天桥、世界的舞台”。现在,记者带您走进中轴线旁的这所世界级歌剧院。

         百年红松撑戏楼

        天桥艺术中心位于北京西城区,坐落在纵贯北京城的南中轴线上,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南城最大演艺综合体,共包含4个多功能剧场,可满足不同演出项目的需求。

        走进剧院正门,迎面便是一座仿制颐和园内宫廷戏楼,分为上下两层。它恢弘华丽,绚丽夺目,古色古香的造型能让观众联想到天桥曾有的辉煌历史。旧时,北京的南城天桥曾经是“撂地”(古典戏法)、杂耍、戏曲演出的汇集地和京味文化发祥地,其中以“天桥八大怪”为代表的辉煌景象已经深深刻在了历史的年轮里。如今,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更是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纵贯古今、连接中西文化的艺术“天桥”。

        该工程技术负责人钱佐桂说:“这座戏台高度超过12米,全部由传统古建施工工艺完成。支撑戏楼的17根柱子均为直径半米左右的美国红松,选择的木材生长期限都超过120年,又经过15年以上的干燥。”

         座椅墙面藏玄机

        1600座的大剧场观众厅分为两层,下层为池座,上层为楼座。项目机电经理秦国岩告诉记者:“能让如此大的剧场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又没有流动空气的感觉,玄机就在这些座位下面!每个座椅下都有一个圆柱形通风口,而且孔位排列都控制在10毫米以内非常精确。”剧院内需要预留3000个通风口,剧场虽为同圆心弧线,但分布不规则,且洞口标高沿剧场斜向逐渐升高,比以往剧场类工程采用的后期开洞方式定位更难。最终项目部对每个座椅通风口进行多达4次定位才找到了准确的位置。

        剧场内藏有玄机的不仅有座椅,还有墙面。剧场执行经理刘志刚指着墙面说:“歌剧最重要的就是声音的感受,这里的墙面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天桥剧院要求混响声音延时必须控制在1.2秒,这样才能保障给观众提供最佳的收听效果。这个剧场是由项目部和清华大学声学所经过多轮方案修改后共同完成的。”为了保证每个位置上的观众都聆听到相同效果的声音,项目部采用织物软硬包技术、模型声波测试等办法让墙面产生了神奇传声。织物软硬包采用纯手工包裹工序,有别于传统剧场墙面采用的胶粘施工方式,6个熟练工人一天只能完成一块3米长、0.3米宽的板材包裹,精细程度保证了每块墙板都完美无缺。项目部还按照1:10比例建造了一座“迷你型”剧院模型,在模型里进行声波测试。刘志刚告诉记者:“经过大量的现场测试、电脑演算,我们在墙面整体采用了2.5米以下硬包返声、2.5米以上软包消声,局部再根据声波图数据对墙面软、硬板进行反复的边测边调,直至各个位置都达到1.2秒为止。然后根据模型数据再展开剧院饰面施工。”

         特型装备创奇效

        坐在1600座剧院里观看《歌剧魅影》,你会被时而来自四面八方的混响所陶醉,时而会被变幻莫测的灯光所吸引,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为你带来了极致的体验。这对舞台设备又有哪些要求呢?

        天桥剧院将普通剧场的升降台改成德国hoac拼装式舞台,这样舞台最大可调整到1600平方米的演出和后场区域。《歌剧魅影》道具总量达26个集装箱,也只有这里才能放下这些道具。天桥剧院灯光设计颇为独特,使用了总计约60种、400台的各类色彩、明暗、冷暖的特种灯具,既保证了观众的视觉接收质量,又不会让演员觉得刺眼,满足了绝大部分剧目的演出需要。剧院还在国内首次引进、应用了先进的电子可调混响设备。该混响可以针对音乐剧、交响乐等需要做出混响异差化调整,令听觉达到最佳效果,避免了传统剧场一套标准应对不同的演出。

        而真正决定《歌剧魅影》在此落地的是项目部使用的钢丝吊顶技术,这也是北京市首次使用的新技术。记者看到在位于大剧场第五排的观众席头顶上方,悬挂着一个重达1吨的水晶吊灯,演出开始后这个吊灯就变成了歌剧重要的道具。这是项目部技术人员考虑到大型道具的安装需求,特意在屋顶做的一条钢梁,通过钢丝链接实现了吊装如此沉重的吊灯。而这是演出方探访过北京诸多大剧院后唯一惊喜的发现。

        这里所有的独特和唯一,注定了天桥艺术中心的非凡所在。